👩🏫 一開始就搞錯方向?企業最常問的分類問題
「老師,我們公司有用電、有送貨、有員工出差,但到底這些活動要歸在哪個範疇?」
這是幾乎每一場 ESG 或碳盤查工作坊都會出現的問題。其實,這不是你不夠細心,而是範疇分類本身就很抽象。範疇之間並非實體界線,而是根據責任與控制權所劃分的邏輯層次。因此,在實務中會出現一些看似模糊的情境,比如租用車輛產生的碳排算誰的?或是跨國子公司購電應歸誰揭露?如果企業內部沒有共同語言或判準,不但導致資料錯歸、報告數據不一致,還可能讓碳盤查結果在查證時被退件,甚至失去客戶信任、失分 ESG 評等。
所以這篇,我會像帶入門課一樣,用口語、案例與圖表,一步步教會你如何精準判斷:這筆碳排算不算你的?該放在哪個範疇?
🎯 為什麼碳排要分範疇?Scope 是碳會計的「分戶帳」
GHG Protocol 制定這三大範疇,目的是為了幫助企業「劃清界線」,讓責任歸屬清楚,資料結構一致,進而使企業能夠在國際標準下進行可比較、可查證的碳排放揭露。這樣的分類方式也幫助政府機關、金融機構與供應鏈品牌能更有效監控與分析碳風險,提升碳治理透明度。此外,範疇分類還能讓企業進行減碳目標設定時更具策略性,先聚焦可控項目(如範疇一與二),再逐步延伸至供應鏈管理與產品生命週期碳管理(範疇三)。
📌 三大範疇定義如下:
範疇 | 英文名稱 | 定義說明 |
---|---|---|
1 | Scope 1 | 企業直接控制下產生的碳排放(自己燒的) |
2 | Scope 2 | 企業用的電、熱、蒸氣等能源所造成的間接碳排(別人燒但你用) |
3 | Scope 3 | 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其他間接碳排(別人替你排) |
講課時我會這樣舉例:你公司的鍋爐自己用柴油燒出來的碳,是 Scope 1;你用電,是 Scope 2;你買材料、搭飛機出差、委外包裝、客戶用產品,都算 Scope 3。這個分類方式就像「碳排責任的同心圓」:越靠近你能控制的,就越偏向 Scope 1;越遠離你、但又與你營運相關的,就歸類在 Scope 3。這也意味著企業應該先從最容易掌握的項目著手(像是能源與設備),然後再逐步擴大到供應鏈管理與客戶端產品。這樣的邏輯設計,不只是為了分類方便,更是幫助企業分階段設定減碳目標,逐步提升永續能力與風險韌性。
✅ Scope 1:你自己排的碳
凡是企業內部可控制的排放來源,都歸為 Scope 1。這代表只要是你公司「擁有」或「操作」的設備,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得由你負責揭露。這些排放活動通常與燃料的直接燃燒、製程中逸散的氣體、或是你控制下的交通運具有關。這也是為什麼企業能源管理部門、機電維修部門與車隊管理單位會是 Scope 1 資料收集的重要來源。範例來說,若你工廠使用天然氣鍋爐生產蒸氣,那每立方公尺天然氣的燃燒所產生的 CO₂,就會納入你的 Scope 1 碳排總量。
👉 詳細說明請參考 GHG Protocol 提供的範疇指南: https://ghgprotocol.org/sites/default/files/standards_supporting/Chapter6.pdf
常見項目包括:
- 鍋爐/燃燒設備(天然氣、柴油)
- 公司自有車輛使用燃料(加油、燃料卡)
- 製程逸散氣體(例如冷媒、SF6、HFC 等)
📂 實務來源:能源設備使用紀錄、油料採購發票、製程機台維保紀錄
💬 小提醒:如果是租用設備/外包車輛產生的排放,就要轉為 Scope 3 計算喔!
⚡ Scope 2:你用的電,也算你的碳
這一項最常被低估。很多人以為碳盤查只有 Scope 1,但其實企業的電費才是最大來源之一。在許多服務型或辦公導向的企業中,電力使用往往佔據總碳排的 60% 甚至更多。尤其在製造業與科技業,24 小時運轉的冷氣系統、機房電力與照明系統,都是高耗能來源。
以台灣為例,根據環保署最新資料(2023 年),台電系統的年度電力排碳係數為 0.502 公斤 CO₂e/kWh,這代表你每使用 1 度電,就會間接產生約半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碳排放。如果你每月用電 10,000 度,等於每月產生 5 公噸的碳排,這已經超過一輛中型柴油卡車全年行駛的排放量。
👉 台電官方電力排碳係數資料可查詢自環保署: https://www.epa.gov.tw/Carbon
此外,企業也可考慮使用「市場法」與「區域法」兩種方法來換算 Scope 2:
- 區域法(location-based):使用台電公告的碳係數,反映國家能源結構
- 市場法(market-based):可反映購電來源(如綠電、再生能源憑證購買)
掌握 Scope 2 不僅是減碳第一步,也與綠色採購、品牌承諾與能源轉型進度密切相關。
常見 Scope 2 包括:
- 使用電力(台電帳單/高壓用電系統)
- 蒸氣/熱能/集中冷卻(大樓共用系統)
📂 資料來源:每月電費帳單、能源管理系統記錄、共享設備分攤比例
🔢 轉換公式範例:
碳排放量(kg CO₂e)= 用電量(kWh)× 電力碳係數(kg CO₂e/kWh)
🌎 台灣 2023 年度電力碳係數為 0.502 kg CO₂e/kWh(EPA)
🔄 Scope 3:別人排但你要負責的碳
這一塊最多樣、也最難收資料,但未來影響最大。Scope 3 又細分為 15 大類,涵蓋企業「價值鏈」內外所有活動。這些類別從原物料開採、供應商製造、產品運輸、員工行為、顧客使用一直到最終報廢處理,幾乎涵蓋了產品與服務的全生命週期。
然而,由於許多活動並不發生在企業自己能完全掌控的系統內,因此資料蒐集極具挑戰。舉例來說,企業可能不知道供應商的碳排計算方式,也無法得知產品在顧客端使用時的實際耗電量。即使是差旅與通勤資料,也需要仰賴人資系統或員工問卷調查來估算。
產業別上,最難收集 Scope 3 資料的通常包括:
- 建築與營造業:因為材料來源多樣、工地分散、施工方式異質
- 電子代工業:供應鏈層級多,品牌與代工之間資料隔閡大
- 餐飲與零售業:產品供應商、運輸與顧客使用行為變異性大
此外,中小企業若尚未導入 ERP 或缺乏統一的資料整合平台,將更難追蹤各流程的碳排來源。
👉 你可以參考 GHG Protocol 提供的 Scope 3 技術手冊,詳細說明各類別的資料蒐集方式與建議來源: https://ghgprotocol.org/scope-3-technical-calculation-guidance
以下是常見的六大重點分類:
編號 | 項目類別 | 實例說明 |
1 | 採購原料 | 鋼材、包材、IC、電路板、生物性材料等 |
4 | 上游物流 | 海運空運運輸、快遞服務、第三方配送 |
6 | 員工差旅 | 出差機票、商務艙碳排係數、住宿活動產生之碳排 |
7 | 員工通勤 | 自駕、接駁、捷運、巴士通勤行為 |
11 | 產品使用階段 | 空調、冰箱、車輛等使用過程中產生碳排 |
12 | 報廢處理 | 客戶端產品回收、焚化、垃圾處理時產生的碳排 |
📂 資料來源建議:
- ERP 系統供應商採購資料
- 員工差旅系統記錄(如 Concur)
- 碳足跡資料庫(如 ecoinvent, DEFRA)
💬 講師經驗建議:Scope 3 建議採「重要性+資料可得性」雙軸選擇優先盤查範圍。
📊 圖解與記憶法:Scope 分類不用死背!
🧠 記憶口訣:
「自己排的一號碳,用電來的是二號碳,別人幫你排的是三號碳。」
🖼 建議圖表:
- 三層圓環圖(同心圓):中央是 Scope 1,中層是 Scope 2,外層為 Scope 3
- 活動對應表:用部門或業務單位對應 Scope 類別的分類表
- 排放占比雷達圖:實際企業碳排中,各 Scope 比例比較(適合展示管理層)
📌 小結:Scope 是企業減碳與合規的第一關鍵架構
如果你的碳排分類做錯,所有後續的減量、報告與查證都會跟著出錯。但別擔心,我們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,就是要幫助你把最基礎的範疇邏輯一次搞懂,不再混淆。你不需要一次全部記住、全部搞定,重要的是你願意從這裡開始學習與理解,每一個小步都是企業永續的重要進展。
我們知道分類這件事說起來簡單,實際執行很容易遇到灰色地帶、部門協作問題與資料歸屬不清。這些挑戰你並不孤單——我們協助過的企業也都走過這段過程。
👉 接下來,EveryWhere International 團隊將在每篇文章中陪你釐清一個觀念、一個動作、一個表單架構。從認知到行動,從分類到蒐集,你會發現碳盤查並不如想像中難,只需要一個好的起點與可信任的陪伴者。
這篇文章幫你釐清最重要的邏輯:
- 先認識三大範疇架構
- 再對應企業實際活動與內部負責單位
- 最後建立資料歸屬與查證依據
📖 下一步你該知道什麼? → 你現在知道怎麼分碳了,但下一步就是:**這些碳排要去哪裡找資料?誰負責?怎麼寫報告?**請接著閱讀〈第一次做碳盤查要準備什麼?部門對應清單一次看懂〉!
🔍 外部資料來源(APA 格式,含連結)
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, &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. (2004).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: 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(Revised Edition). https://ghgprotocol.org/corporate-standard
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, Executive Yuan (Taiwan). (2023). Electricity Emission Factors in Taiwan. https://www.epa.gov.tw/Carbon
DEFRA. (2023). UK Government GHG Conversion Factors for Company Reporting. https://www.gov.uk/government/collections/government-conversion-factors-for-company-reporting
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. (2022). Emission factors database. https://www.iea.org/data-and-statistics/data-product/emissions-factors-2022
GHG Protocol. (2013). Technical Guidance for Calculating Scope 3 Emissions. https://ghgprotocol.org/scope-3-technical-calculation-guida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