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章:從零到淨零,我們為什麼要一起學?
作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的培訓講師,我常被問:「淨零碳規劃,是不是又一個時髦名詞?我們中小企業真的需要這麼趕流行嗎?」回顧這期課程,坦白說,這不僅僅是流行,更是台灣產業面對全球趨勢、法規壓力、永續競爭力與品牌責任的必修課。
每當我站在清大第四綜合大樓的會議室,看著一群來自不同產業背景、懷著疑問又帶著期待的學員,我都在心裡默默期許:希望他們不只是拿到一紙結訓證書,而是真正能在自己企業或職場上,成為推動減碳與永續的行動者。
重點摘要
- 系統式解析淨零政策、減碳名詞、國際趨勢
- 深入ISO 14064-1、14067 條文,強調盤查實務與邊界設定
- 強調資料收集、排放計算、SOP建立與查證演練
- 結合理論與實務,打造企業「減碳種子」核心能力
第一幕:政策與名詞,不再只會背答案
政策大風吹—從UNFCCC到台灣2050
很多初次參與淨零碳規劃的學員,都覺得國際減碳政策像是「外國人的事」,跟自己企業距離遙遠。這次課程一開始,我帶領大家快速梳理從UNFCCC、每年備受矚目的COP大會,到台灣自主提出的2050淨零轉型政策,以及CBAM、SBTi等新名詞。
我們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大家思考:「如果歐盟明年真的開始課徵碳邊境調整稅(CBAM),你的產品出口還能這麼順嗎?」「2050年之前,台灣產業鏈要走到哪一步?」這些問題,讓很多學員開始正視碳盤查與管理早已不是環安部門單打獨鬥,而是公司營運與市場競爭的關鍵。
名詞不只是名詞,盤查才有行動力
我特別重視將碳中和、碳足跡、範疇1/2/3、TCFD、GRI、ESG等專有名詞,轉化為企業實際可操作的語言與流程。透過案例分析和分組討論,學員們不只是「記得名詞」,而是「理解概念背後的執行重點」——這是從理念走向落地的第一步。
第二幕:盤查SOP與ISO條文,讓減碳不再只是口號
從ISO 14064-1到14067,制度串連與現場演練
我們課程第二大塊,是最考驗大家耐性的:「條文解析與系統邊界設定」。坦白說,過去很多企業做盤查都「只做數字、流於表面」,但這次課程堅持要讓每個學員親自練習邊界界定、排放源鑑別、盤查原則。
每次講到組織碳盤查資料收集、排放計算,我會帶大家直接拆解範例、算公式,從數據來源、排放因子、到報告撰寫。課程中也強調ISO 14064-1與ISO 14067兩者間的連動——不只是組織,產品碳足跡也必須同步考量,這樣減碳策略才有全面性。
PCR、邊界、資料品質—學問真的很大
賴俊谷老師在「ISO 14067 條文解析」單元,特別強調了產品盤查標準、PCR、邊界設計與資料品質要求,並用產業實例協助學員理解。這些理論,不再只是紙上談兵,而是讓企業能具體設計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減碳行動方案。

第三幕:LCA、標籤、查證——數據與信任並行
產品生命週期評估,跨領域溝通的橋樑
不少學員來自製造、電子、食品等不同領域,大家都想知道:「我的產品碳足跡,除了填Excel,還能怎麼做得更準確?」我們以**LCA(生命週期評估)**作為工具,從原料、生產、運輸、使用、到廢棄回收,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是碳排的來源。
賴老師帶著大家走一遍「碳足跡量化實例、標籤申請、查證要點」,不只讓大家知道怎麼填資料,更強調數據真實性、透明性對企業聲譽與信任的重大影響。
內部查證與SOP建置—查得嚴才能走得穩
戴士傑老師在查證流程與稽核技巧的模擬單元中,帶領學員實際演練怎麼解構查證聲明書產出邏輯,以及如何建立企業內部碳盤查SOP。我常說:「只靠一次性的專案是養不出永續組織的。」有系統的SOP制定與教育訓練,才能讓減碳知識不再只停留在少數專員手上,而是擴散到每個部門,進而形成組織文化。
多元視角:從學員、講師到企業決策者的反思
學員眼中的突破
我觀察到,許多初學者從一開始只為「應付外部要求」,到後來真正體會到「減碳其實是強化競爭力的關鍵資產」。有學員私下跟我說:「老師,以前覺得ESG只是壓力,現在才發現做對減碳,老闆都主動關心!」
講師的自省與期許
對我而言,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檢驗。每當看到學員能用自己的話說出ISO 14064-1與14067的核心精神,能主動質疑SOP流程哪裡有漏洞,我就知道這批種子已經開始發芽。
企業決策者的啟發
我常提醒企業領導:「碳盤查不是環安部門的專利,是營運、財務、市場、法務必須一起學會的語言。」一場好的課程,不只是傳授知識,而是培養跨部門溝通與協作的能力。畢竟,減碳轉型最難的是組織動力與文化,而不是單一技術。
課程內容重點統整與學習路徑
課程架構表
時間 | 主題 | 講師 | 內容重點 |
---|---|---|---|
11/15 上午 | 國內外政策、永續治理、減碳名詞解析 | 任以能 | 全球趨勢、名詞解構、策略討論 |
11/15 下午 | ISO14064-1條文與盤查、資料收集與排放計算 | 任以能 | 邊界設定、數據來源、計算公式 |
11/22 上午 | ISO14064-1與ISO14067關聯、產品碳足跡制度 | 賴俊谷 | 條文解析、PCR、邊界、資料品質 |
11/22 下午 | LCA與碳標籤應用、查證重點 | 賴俊谷 | 生命週期評估、量化、申請、查證 |
11/29 上午 | 查證實務、SOP建置、稽核技巧 | 戴士傑 | 查證流程、聲明書、教育訓練 |
11/29 下午 | 統整回顧、碳中和實務 | 戴士傑 | 統整概念、實作要點、整合應用 |
實戰啟示:減碳沒有捷徑,只有紮實與堅持
行動建議與未來展望
這期「淨零碳規劃人員培訓班」的核心價值,不在於填滿學員的腦袋,而在於點燃持續行動的火苗。未來,碳盤查與永續管理將成為企業經營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——學會知識只是起點,如何將其落地、優化、持續滾動,才是檢驗學習成效的標準。
我相信,每一位學員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,從公司一張電費單、一份物料表開始嘗試、精進,三年、五年之後,必定會看到減碳轉型帶來的競爭優勢與永續價值。
結語:從教學現場到產業轉型的每一步,我們同行
最後,作為講師也是企業創辦人的我,在這裡特別感謝每一位學員的投入、每一位同仁的付出,以及所有願意為台灣永續轉型努力的夥伴們。未來的碳盤查與永續之路,絕對不是一個人走得遠,而是要一群人一起走得長久。
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回顧,無論你是企業推動者、部門主管、還是初入永續領域的新鮮人,誠摯邀請你加入我們,讓台灣的產業能在淨零時代裡真正走得穩、走得遠!
(本文由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講師 任以能 撰寫,內容結合第一線教學經驗與產業洞察,僅供參考與學習交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