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課程初衷與目標——用系統性知識破除減碳迷思
還記得我第一次被邀請設計「淨零碳管理能力訓練班」課程時,心裡想著:台灣的產業面臨的碳法規壓力只會愈來愈大,企業如果沒有扎實的碳管理底子,未來一定會吃大虧。
我的使命,就是幫助學員們——無論你來自製造、科技、服務或金融——都能真正掌握「淨零碳管理」這門跨領域的專業,把理論、法規、工具與實務緊密串連起來。
這堂課的設計邏輯,是以國際與國內雙軌並進的視角,希望大家畢業後不僅能解讀標準,更能帶領組織主動佈局、符合ESG潮流,在減碳之路站穩腳步。
二、師資與教學設計——專業分工,協同授課
課程由我(賴俊谷)和任以能老師共同負責。我專長於碳管理、碳中和、永續報告、循環經濟及產品生命週期管理,而任以能老師則以金融、企業組織、減碳策略及ISO 14001盤查等領域見長。我們雙方從不同角度切入,確保所有理論能落實於產業操作。

教學方法的多元實踐
- 講授法:針對每一個ISO條文、標準解析,帶領學員建立理論脈絡。
- 討論法:分組腦力激盪,讓大家分享產業案例與痛點,彼此激盪最佳解法。
- 演練法:實地盤查、GHG數據收集演練,讓每個人都能親手完成報告格式、查驗流程。
三、課程架構——從趨勢法規到盤查實戰,一步步打好基礎
課程全長36小時,分為四大模組:
1. 國內外永續碳管理趨勢與法規解析
在開課第一天,我總會用輕鬆但嚴肅的語氣,和大家分享國際碳法規最新動態、CBAM、SBTi、台灣溫管法、TCFD、ISSB等趨勢。這不只是資訊的傳遞,更是一種風險意識的建立。
企業如果不提早佈局,不但會被國際市場排除,連國內法規也將帶來嚴峻挑戰。
2. ISO 14064-1 & ISO 14067條文逐條精解
ISO標準,是所有組織盤查與產品碳足跡計算的根本。我花大量時間細拆條文邏輯,強調每一個細節背後的合規風險,並帶學員逐步走過數據邏輯、盤查流程與報表格式。
3. 實務盤查與GHG內部查證流程
知識必須透過「做中學」來深化。於是,我們帶領大家分組模擬盤查,從數據收集、系統性查驗、錯誤排除,到最終審查,每一步都嚴格比照實際工作場景。學員們也開始明白——所謂ESG報告不是紙上談兵,而是一連串嚴謹的組織行為。
4. 產品碳足跡、生命週期與減量策略
這部分由我主講,帶大家從LCA(生命週期分析)出發,深究「產品碳足跡」與「類別規則」(PCR)擬定邏輯。最後,融入環境標籤與宣告、碳中和專案設計,真正做到理論與實作並重。
四、學員多元組成與現場互動——跨界碰撞,彼此成長
讓我最驚喜的是,每一屆學員背景都極為多元。有的來自傳產製造,有的是金融業、顧問業,甚至有創新創業者。每個人帶來的實務難題,促使全班一起思考——如何把標準工具真正落地、解決痛點?
我們小組討論時常因各行業的困境與經驗,激發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。像是某位金融業學員,運用他們既有的風險評價模型,協助製造業同學快速找到供應鏈碳盤查的切入點。這種跨界學習,是課堂上最有價值的火花。
五、重點內容精選——課程深度剖析
1. 國際趨勢與法規解析:不只是背誦,更是洞察
回顧課堂上國際法規部分,我強調「只是知道標準還不夠,要能預測趨勢」。這也是我自己身為講師與產業顧問時最常遇到的盲點。
很多企業主只想知道『最低門檻』,但世界在改變,只有不斷提升管理能力,才能真正減緩風險、創造價值。
2. ISO 14064/14067條文導讀與應用:讓標準成為競爭力
我總是告訴學員:「不要被條文嚇倒,每一條的背後,其實都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。」
於是課程以條文逐句講解、案例討論,帶著大家找到**「條文與日常管理的連結點」**。大家才真正理解:只要方法對,標準自然就能落實。
3. GHG盤查實作與報告撰寫:打破只會填表的迷思
課堂上的分組演練,不僅僅是練習數據填報,更著重於問題發現與查證邏輯。
例如,當學員遇到數據缺漏或計算困難時,我會引導他們思考:問題的根源在流程?在工具?還是組織管理?
這種問題導向的實作,讓每位學員未來回到職場都能主動找解方,而不是遇到困難就停滯。
4. 產品碳足跡與生命週期管理:從單點到全局的思維躍進
這一塊我特別重視產品生命週期(LCA)的邏輯訓練。因為未來的競爭,一定是**「全供應鏈碳數據同步」**。
我們透過案例拆解,一步步讓學員理解:產品每一個環節,從原物料、製造、包裝、運輸、使用、到回收,每一步都有碳排與減量的機會。
這讓大家從只看自己企業的數據,轉向掌握整個產業鏈,培養系統性減碳的能力。
六、學員真實回饋——痛點、收穫與行動力
每次結訓座談,學員總會提到:「原來碳盤查、碳報告,遠比想像中複雜;但有了這套課程的邏輯和工具,終於知道怎麼下手!」
不少學員畢業後,馬上回到公司主導盤查、編寫ESG報告,甚至有學員成功取得查證員證照。
作為講師,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——看到大家從「怕碳管理」到「想挑戰」,成為企業真正的變革推手。
七、現場觀察:產業需求正在轉變
我特別感受到,這幾年**「碳管理」已不是大企業專屬,連中小企業都紛紛積極投入**。
大家意識到,未來接單、供應鏈合作、甚至銀行貸款,都會被碳數據、ESG績效影響。
碳管理能力,正成為現代職場不可或缺的通用語言,也是一種跨界競爭力。
八、產業應用與未來趨勢——從報告書到減量實踐
1. 報告≠成果,重點在於持續改善
我一直強調,碳報告只是起點,真正的價值在於「持續改善」與「創造績效」。課堂結束後,最希望學員們回到工作崗位時,不只是交報告、過審核,而是真的能讓組織在能效、流程、文化上逐步進步。
2. 數位工具與自動化,提升管理效能
隨著AI、大數據的普及,碳盤查軟體工具愈來愈多元。我也常在課堂上引入新科技、分享軟體應用心得,讓學員理解**「用對工具」能讓管理事半功倍,讓碳盤查、減量專案自動化、即時化**。
九、反思與期許——每一位學員都是推動永續的種子
作為講師,我最深的感受是:「永續沒有終點,只有持續進化。」
碳管理只是永續的起點,未來還有更多像循環經濟、再生能源、社會共益等議題,需要更多專業人才投身推動。
我期待未來有更多來自各界的學員加入,不僅學會工具,更培養跨界整合、主動創新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讓台灣企業在全球碳競賽中,不只是被動追趕,而是成為主動引領的先行者!
結語——讓學習成為改變的開始
「淨零碳管理能力訓練班」不只是技術課,更是一場思維與態度的革命。
我們共同見證,從課堂走到產業,從知識到行動,每一位學員都將是永續的關鍵推手。
如果你正苦於碳盤查、碳報告、或是ESG減碳專案推進,我誠摯邀請你加入未來的課程,和我們一起打造更美好的企業與社會。
——賴俊谷
清雲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所
碳管理、永續專業講師